以实践之行 赴青春之约 --艺术系学生寒假“返家乡”风采展示(三)
日期:2025-04-18  作者:图文/刘燕娟 马琦祥 杨奕萱 一审一校/杨钰婷 二审二校/熊鑫 三审三校/邓超 网站编辑/胡海文 来源:艺术系团总支  浏览量:23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学院《关于开展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2025年"返家乡"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艺术系团总支组织同学利用寒假契机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将专业技能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个人成长与故土进步同向同行"的使命担当,让艺术青春在基层沃土中焕发时代光彩。

2024级融媒体技术与运营3班 刘燕娟

实践单位:达州市周桥社区

个人感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春节参与周桥社区志愿服务期间,我以"禁燃劝导员"的身份深入基层治理第一线。手持测温仪驻守社区各出入口时,既要应对寒风低温的考验,更需耐心说服携带烟花爆竹的居民——这份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治理不仅需要法规政策,更离不开面对面的温度沟通。当一位老人听完PM2.5危害讲解后主动退还烟花时,我真正理解了"躬身入局"的力量。

在连续值守的十二个昼夜里,团队轮岗时交接的测温数据、共同设计的方言宣传标语、突发火情时的协同处置,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场景,远比课本上的管理理论更生动立体。当除夕夜社区空气质量维持优良等级时,我们触摸到了个人行动与公共利益的交汇点。

这场公共治理的沉浸式体验,既锤炼了应急处突的实践能力,也重塑了我的社会认知。从最初机械执行劝导任务,到学会换位思考居民诉求,我逐渐意识到社会治理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当看到社区工作者将禁燃令转化为新春安全礼包时,深刻体悟到政策落地的创新空间——这或许就是社会实践赋予青年最珍贵的成长密钥:在现实土壤中培育解决问题的生命力。

24级融媒体技术与运营3班  马琦祥

实践单位:南充市营山县人民食堂

个人感想:餐饮业作为城市传播的微观场域,此次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在服务动线与媒介生产的交叉维度中获得了认知突破。面对顾客群体的差异化传播需求,既要精准捕捉情绪触点完成即时沟通,又需在高峰时段构建服务动线的叙事节奏——这种多线程工作模式与融媒体中心的流量运营逻辑形成深层共振。

在应对突发客诉时形成的"危机转化"思维,恰与舆情处置中的黄金四小时法则相通。当我们将菜品延误转化为增值服务机遇,本质上是在实践传播学中的框架重构理论。而前厅后厨的协同系统,更暗合融媒体生产中的中央厨房机制:从订单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到服务话术的内容分发,每个节点都在考验信息解码与再编码能力。

这段实体空间的服务实践,意外地解构了我对传播链条的认知局限。餐饮场景中顾客的五感体验构建,本质上与新媒体用户的沉浸式传播需求同构。那些在翻台率与服务质量间寻求平衡的决策经验,将转化为未来内容生产中的传播效能评估框架。当吧台成为信息集散枢纽时,我触摸到了服务经济与注意力经济的共通本质——这或许就是跨界实践赋予传播工作者的元认知:所有有效的传播,终将回归人性化服务的本源。

 24级融媒体技术与运营3班 杨奕萱

实践地点:乐山市乐智嘉办公用品经营部

个人感想:这个寒假,我有幸参与到返家乡的社会实践中,两周实践工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家乡的打印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每一位顾客的需求都不同,这就要求我必须细心倾听,然后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操作。有时候,遇到一些复杂的打印任务,比如需要调整图片大小、文字格式等,我会感到有些棘手。但每当看到顾客满意的笑容和听到他们由衷的感谢时,所有的疲惫和困扰都烟消云散了。

此外,这次实践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在这段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们。他们或许并不富有,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这让我意识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努力、去创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总的来说,这次返家乡实践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让我对家乡的打印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