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之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站圆满举办
日期:2023-06-06  作者:艺术系融媒体中心 来源:  浏览量:846

风吹半夏,甘载年华。6月3日,历时三天的“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在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圆满结束。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艺术系张瑜老师、高明达老师、李朴老师、毛佳慧老师,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志愿者戴传知共同参加本次展映活动。

当日下午,会议伊始,中国传媒大学志愿者戴传知介绍了“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这是一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活动,强调了青年影像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影片故事的敏锐触觉,为青年影像人搭建了一个极其专业而又开放的交流共享平台。

进入观影环节,此次展映片单为“旷野之歌”。展映结束后,现场观众与《载羊》的导演徐敏进行了线上交流。

现场同学提问徐导“请问您是如何构造影片的?”徐敏导演回答“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故事原型,然后给改编成一种戏、两种戏、三种戏,然后我们需要设计情节,去描绘角色,要制造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反转,引发观众的好奇和探索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观众的期待。”

高明达老师和徐导进行了简单交流,他询问到“在这部影片中,能看到的一些专业拍摄水平和镜头的运用,包括里面的精美的构图,以及各种各样的画面,而您作为跨学科从事电影导演这个行业,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提高您在视听方面的技能呢?”徐导回答说“第一,要找到有特色的东西,能值得我们欣赏的;第二,要保证自己能够找到这个有特色的东西,并思考为什么欣赏它;第三,考虑它可不可以给我们带来共鸣,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特色。”

李朴老师也与徐导进行了交流,他问到“为什么在这部影片中要使用兰州方言,是兰州这座城市给您的创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吗?”徐导回答“一个土生土长的从小孩子长大到成年的经历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烙印,而这个烙印是无法抹去的,这会体现在影片风格上。”

中国传媒大学戴传知提出,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学习的意义在于对于行业发展脉络和对于艺术门类的发展道路有一定了解,同学们可以加深自己文学艺术修养,更好地去讲述故事,多看经典的片子去提升自我。同时,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实习,多积累工作经验、拍片经验。

21级数媒三班蒋建同学提到他观影后的感受,在《老摇滚》、《从心所欲》和《边缘年代》这三部纪录片中,通过普通的生活,真实的感受让观众深入了解到主人公内心的想法。从中也学会了做任何事情都保持着从心所欲的心态,创作的过程要更加注重把握人物的精神层次。

他还分享了参加“科德杯”全国大学生航拍竞赛的收获,此次比赛中遗憾的是没有获奖,但仍然收获颇丰。在这次竞赛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与其他部分院校学生的差距。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应该重视故事的打磨,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有意义、有内涵的优质影像作品。

“南山连枝”片单展映结束后,张瑜老师进行了简单总结,他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次百校联展的影片中学习到宝贵的创作经验,在心里埋下创作的种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争取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虽然现在同学们可能还不能创作出与展映作品同等水平的影片,但是通过多观摩优秀影片,借鉴创作经验,并积极进行拍摄创作实践,相信在大家的不断努力下,未来的作品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提升。

伴随着音乐社同学的歌声,本次“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之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半夏”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电视学院承办的学生影像原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青年影像创作者搭建起了一个极其专业而开放的交流平台。有梦想的优秀创作者可以移步“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影像展”公众号进一步了解。期待下一次的“半夏”,约定明年夏天再见。

文字:缪河淋 饶雪

摄影: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董文欣

网站编辑:吴梅

初审:张瑜

终审:王伟 罗仕明